广东五大都市圈最新规划 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的通知

  • 发布时间:2022/08/10/22:24 来源:陆壹捌捌玖
  •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805 索引号:006939932/2022-01992

    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措施》(粤发〔20215号),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格局,加快都市圈建设,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与落实,我厅研究制定了《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现印发给你们。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尚处于编制阶段,《指引》侧重提出策略性、导向性要求,为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参考,为都市圈重大项目布局和空间资源配置提供引导。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询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

                                      附件: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2022720

    附件:全文

    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二〇二二年七月

    1

      

    总则.......................................................................4

    1、工作背景 .............................................................. 4

    2、工作目标 .............................................................. 4

    3、总体原则 .............................................................. 5

    4、协调范围 .............................................................. 5

    广州都市圈.................................................................6

    一、空间格局...............................................................6

    二、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领域协调指引 ........................................7

    三、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10

    四、公服设施领域协调指引...................................................13

    五、产业领域协调指引.......................................................14

    深圳都市圈.................................................................16

    一、空间格局 ..............................................................16

    二、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领域协调指引.........................................17

    三、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19

    四、公服设施领域协调指引...................................................23

    五、产业领域协调指引.......................................................24

    珠西都市圈.................................................................26

    一、空间格局 ..............................................................26

    二、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领域协调指引.........................................27

    三、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29

    四、公服设施领域协调指引...................................................31

    2

    五、产业领域协调指引 ......................................................32

    汕潮揭都市圈...............................................................33

    一、空间格局 ..............................................................33

    二、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领域协调指引.........................................34

    三、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36

    四、公服设施领域协调指引...................................................38

    五、产业领域协调指引.......................................................39

    湛茂都市圈.................................................................41

    一、空间格局...............................................................41

    二、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领域协调指引.........................................42

    三、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44

    四、公服设施领域协调指引...................................................46

    五、产业领域协调指引.......................................................47

    3

    总  则

    1、工作背景

    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都市圈规划在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属于“五级三类”中的特定区域(流域) 的专项规划,由所在区域或上一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组 织编制,报同级政府审批。自然资源部编制的《都市圈国土 空间规划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明确,都市圈规划是衔 接国家及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蓝图,为市县国土空间规划、 相关专项规划等编制提供基本依据。

    根据 2021 年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探索广 州、深圳大都市圈和重点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和路 径,推进跨区域空间资源统筹配置改革”工作要求和《广东 省“双核双副”四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方案》(粤自 然资规划〔2021521 号)部署,开展广东省“双核双副” 和珠西五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研究,高水平、快反应 地支撑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报批。

    2、工作目标

    工作把握市县国土空间规划“规划审批年”的关键节点, 以协调先行推动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省级和相关市 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案基础上,加强都市圈发展战略和空 间格局的统筹,上下联动共同提出都市圈整体发展愿景、空 间格局和重点领域的协调要点,形成五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 划协调的方案和结构性指引。指引应纳入相关市县国土空间

    4

    总体规划成果,引导各地在关键领域开展联合行动,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营造良好发展格局和生活品质,提升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效能和区域整体竞争力,全力推动建设 世界一流都市圈。

    3、总体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都市圈,采取差异 化的协调策略;坚持多层联动,以都市圈为平台谋求发展共 识,突出平等与协商;坚持面向实施,关注要素协同和政策 供给,以更好地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

    4、协调范围

    根据人口、用地、设施关联、生态连通、空间治理等因 素综合识别各都市圈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要重点协调的地 域空间范围。其中,广州都市圈聚焦广州市、佛山市全域, 以及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清远市的 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深圳都市圈聚焦深圳市(含深汕 合作区)、东莞市全域,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区、惠 东县、博罗县;珠西都市圈聚焦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全域; 汕潮揭都市圈聚焦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全域;湛茂都市圈 聚焦湛江、茂名两市全域。

    5

    广州都市圈

    一、空间格局

    强化都市圈“强核心簇群式”空间布局模式。推动广州、 佛山城市中心功能重组与裂变,进一步提升能级,构建多中 心的都市圈核心区;依托轨道交通网络,加快培育都市圈核 心区外围产城融合节点;保育有机嵌套的多元化农业生态区 域,维育都市圈边缘的韧性缓冲地带。

    协同构建“一核六极、十字主轴、网络辐辏”空间格局。 “一核”是构建以广州中心区为主核、佛山中心区为副核的 广佛核心区,打造多中心的都市圈内圈层,主要承担行政管 理、科技创新、总部经济、金融商务、文化交往、现代物流 等职能。“六极”即培育六组外围圈层联动组团,包括以广 州空港经济区、花都城区为核心的广清联动组团,推进广州 北部与清远南部一体化发展。构建以佛山大型产业集聚区(佛北战新产业园)、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为引领的佛肇联 动组团,推动佛肇产业协同与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广佛 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南沙-顺德”片区,打造面向湾区 的自贸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广 州南沙中心区,重点建设南沙科学城,强化科研创新资源区 域整体协调和功能互补;充分发挥南沙自贸区政策优势,打 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依托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 城,推动“强强联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 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的战略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

    6

    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佛山、肇庆联动高标准规划建设珠江西岸临空经济区,向西辐射粤西、大西南地区。“十 字主轴、网络辐辏”,指依托国家高铁、城际轨道、市域快 线、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东西向、南北向两条复 合型交通走廊建设,强化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作为 区域发展主轴作用,协同构建“十字主轴”。锚固广佛“井 字形”轨道骨架为核心、“环+放射”的跨城轨道网格局,依 托轨道站点培育发展产业社区、城镇节点,推动都市圈外围 功能布局优化。

    1.广州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图

    二、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领域协调指引

    (一)共护“一屏一湾两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维育环城生态屏障、珠口生态湾,以及西江北江等

    7

    河流廊道保护广州都市圈“一屏一湾两廊多点”自然生态格局。其中以北部鼎湖山、烂柯山、亚婆髻山森林公园等重要 山林生态空间为依托,维育广州都市圈北部环城生态安全屏 障。南部以万顷沙联围湿地等滨海生态空间为依托构建广州 都市圈南部珠口生态湾,支撑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以西 江、北江为主体共建西北江生态廊道,通过开展水源地保护 和河道生态修复,改善沿江生态景观,持续提升水源涵养和 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功能。以白云山-帽峰山等近城山体、 海珠万亩果园、海鸥岛、南沙湿地、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等 重要生态农业空间为重点,保护类型多样、覆盖都市圈全域 的生态节点。统筹推进珠江碧道、珠三角绿道等线性空间建 设,优化廊道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打造一批集环 境保护、科研教育、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推 动形成生机勃勃、交映成辉的绿色生态网络。做好生态格局 同各部门衔接工作,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任务,衔接“三 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

    (二)共筑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网络

    通过强化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连通性与结构完整性等 措施优化区域自然保护地网络系统,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保 证生态空间连通性,加强都市圈南部广佛跨界水网片区生态 系统和广州、肇庆、清远北部连绵山体连通性;持续推进各 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构建分级保护地体系,推动鼎 湖山、海珠湿地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建设;加强生物多 样性保护,重点推进西江、沙湾水道、蕉门水道等跨界河流

    8

    水鸟廊道建设;统筹区域生物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启动广州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三)共建多尺度廊道保护修复系统

    从区域、城市和街区尺度构建广州都市圈多尺度廊道保 护修复系统。区域尺度重点保护西北江生态廊道,加快珠三 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思贤滘与天河南华生态控 导工程前期工作,保证水资源供应能力。建立西北江生态流 量调度等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体系,探索完善流域生态补偿 机制;城市尺度重点保护流溪河、珠江前后航道、蕉门水道 等城市重要生态廊道,加强水质监控、沿岸空间管控;街区 尺度以消灭黑臭水体、修复河涌生态等环境治理工作为重点 确保廊道连通性。

    (四)共育多元复合型韧性缓冲地带加强都市圈西北、西南两大农业组团建设,保持西江、 北江之间围田和基塘农业空间形态,保育有机嵌套的多元化 农业生态区域,为都市圈提供必要的韧性缓冲空间。

    针对流域、城市和海岸三个层面共育都市圈韧性安全体 系。流域层面结合水库联控调蓄、堤防达标加固、险工险段 防护及蓄滞洪区等共建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重点加快推进大 湾区堤防巩固提升、珠江三角洲及河口整治前期工作;城市 层面针对易发风暴潮及地质灾害区域,优化城镇产业布局, 重点治理禅城、顺德、番禺等城市易涝地区;海岸层面通过 构建红树林、沙丘、海堤、防风林复合海岸防护系统,落实 美丽海湾保护建设要求,提高海岸风险抵御功能,重点建设

    9

    南沙韧性海岸。

    2.广州都市圈生态格局指引图

    三、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

    (一)推进“四网融合”,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优化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 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建以 轨道交通为骨干的 1 小时通勤圈,进一步完善都市圈内外干 线铁路通道建设。以广佛为核心规划形成 13 条、6 向的高效 对外高速铁路通道。推动佛穗莞城际、芳白城际、广花城际 及其北延线、南珠中城际、肇清从城际的建设。加快落实广 佛地铁 18 条衔接通道,优先推进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广 28 号线)、佛山 11 号线的建设,研究都市圈内城市轨道交 通相互衔接,推动实现都市圈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

    10

    探索建立城际铁路与地铁系统制式兼容、互联互通换乘体系,实现公交化运营。

    (二)打造内联外通的高快速路网络,构建复合交通廊道以增强广州华南公路主枢纽功能为导向,完善骨架高速路网,加大都市圈、大湾区内部衔接,提升对外辐射能力。

    新增都市圈内高速公路通道,优化现有国、省道干线公路, 着力构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县乡公路等都市圈多层次公 路网。加强高速公路与沿线重要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城 市新区、重要城镇连接,依托高速公路与轨道交通共同培育 和升级产业发展带。

    (三)构建多级协同的交通枢纽体系

    提升广州核心枢纽能级。结合广河高铁、广中珠澳高铁 的建设时序,优先建设白云机场高铁站。机场高铁站引入广 中珠澳、广河、贵广高铁广宁联络线等高铁线路,实现国际 航空枢纽湾区内 1 小时直达。建设国际铁路枢纽,提升广州 核心枢纽能级,建成广州白云站,高水平改造广州东站,推 进广州站升级改造,推进广湛高铁佛山站建设,新建广州至 广州南联络线、广州至广州东三四线、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 打造都市圈铁路“五主三辅”客运枢纽,形成“十字++ 放射”状网络形态,实现都市圈内部辐射带动及对外各向高 快速联系。

    建设国际海空枢纽。强化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功能,构建 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协同,

    11

    支线机场、通用机场为补充的都市圈机场发展格局。建成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及其配套工程,完善白云机场与广州各 片区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快速通达,打通连接周边地市的立体 快速通道。加快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及周边路网、 轨道等综合交通配套设施。

    建设国际航运枢纽。以广州港为龙头,辐射带动都市圈 港口发展,推动都市圈各港口深化合作,拓展运输服务,大 力发展江海、水铁等多式联运,打造国际航运枢纽,增强全 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佛山港功能定位,打通江海联运 通道,加强佛山港与广州港联运功能,共建湾区世界级港口 群体系。强化佛山港、肇庆港、清远港、云浮新港、韶关港 功能,优化沿江码头布局,建立健全水运协调发展机制。

    3.广州都市圈轨道交通结构指引图

    12

    4.广州都市圈道路交通结构指引图

    四、公服设施领域协调指引

    (一)构建都市圈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根据都市圈内外圈层差异化公服配套策略,构建“都市 圈(城市)-组团-镇街-社区”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提升 广州南站商务区、白鹅潭中心商务区、长隆万博、佛山新城 等都市圈(城市)级中心辐射能级和国际化影响力,加快南 沙、顺德、佛山西站枢纽、广州国际空铁枢纽、珠三角枢纽

    (广州新)机场、中新知识城、肇庆东站枢纽等外围综合型 中心建设,依托轨道站点、产业平台培育多个专业中心。

    (二)建设跨边界地区的公共服务平台以跨行政区边界的平台和组团,作为探索制度创新、提 供优质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包括推动中心功能裂变的跨界

    13

    合作区,重点建设”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1”是“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广州荔湾海龙”先导区,“4”是 “南沙-顺德”、“荔湾-南海”、“白云-南海”、“花都-三水” 四个试验区片区);促进都市圈外围圈层形成产城融合的城 镇组团,包括广州空港经济区、花都城区-广清空港现代物 流产业新城、广清特别合作区,佛北大型产业集聚区((佛 北战新产业园))、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顺德中心区-中山 北部等地区。

    五、产业领域协调指引

    (一)积极培育都市圈外圈层产业平台整合优势产业资源,推动都市圈外圈层平台建设。加快 建设南沙-滨海湾新区-翠亨新区、南沙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 范区以及庆盛区块、南沙枢纽区块、南沙湾区块三个粤港澳 合作平台,推动战略地区和平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强广 清、佛肇和跨省边界地区产业深度对接,引导广州空港经济 区向北辐射清远,重点推动清远南部重大产业平台与广州协 作,全面统筹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三园一城)协调发展, 谋划清远北部“三连一阳”地区增加跨省产业合作区。强化 广州-湛江深度协作,以联合共建、飞地等多种方式灵活对 接,探索建立国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动佛山大型产 业集聚区(佛北战新产业园)、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协同建 设,佛山高新区(南海园、三水园)、肇庆高新区、金利高 新区联动发展。

    (二)推进区域性重大战略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推动跨市创新协同,

    14

    共建共享区域性重大战略创新平台。积极对接珠海、澳门,联动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 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佛山高 新区、三龙湾科技城、中山翠亨新区、中山火炬开发区、珠 海高新区等创新平台,共同打造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 廊。以南沙自贸区为依托,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 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 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  100  公里“黄金内湾”。

    以广佛 1+4 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为依托,构筑广佛科技创 新走廊。加快广佛科创合作专区建设,共建大湾区科技创新 和成果转化中心。以三龙湾科技城为承载,推动广深港、广 珠澳科技创新走廊西延,促进广州都市圈各市与港澳高校、 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广州中新知识城、 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佛山中欧科技合作产业园等国际化创 新平台功能提升,推动知识创新共创共享。以佛山高新区、 肇庆高新区等为载体,打造面向广州科技创新人才的中试和 成果转化基地。

    15

    深圳都市圈

    一、空间格局

    充分尊重和维育两支莲花山脉与东江主干分隔的台地 海积自然格局,作为深圳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框架。在 自然与行政边界紧约束的前提下,将区域核心功能分散至距 离主城 30 公里左右的若干节点与重点平台,形成“多中心 分布式”的空间拓展模式,其核心是打造关键廊道和枢纽节 点,通过增强城市边界地区资源要素的共享互通,满足都市 圈复杂的功能供给需求,和广州都市圈共同支撑“黄金内湾” 建设。

    构筑“一主两副七廊多节点”的多中心分布式结构。维 育核心,发挥“一主两副”引擎辐射效应,“一主”即由深 圳福田、罗湖、南山、宝安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两副” 即东莞和惠州中心区。“一主两副”核心区是深圳都市圈经 济增长和综合服务的核心,是带动和辐射外围地区、提升都 市圈整体能级的重要引擎。合纵连横,构筑三横四纵的廊道 节点布局。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快线组 成的七条复合交通走廊,串联“一主两副”外的重大湾区级 功能节点,发挥“分布式”布局优势。依托西部沿海走廊、 中部隧洞走廊、中部谷地走廊和东部盆地走廊,串联国家现 代服务业与头部企业节点(深圳会展海洋城-东莞滨海湾新 区)、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 学城)、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塘厦-平湖北/坂雪岗-

    16

    大运新城)和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坪山-惠阳-大亚湾)。

    5.深圳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图

    二、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领域协调指引

    (一)维育“两山一水一农带”的生态格局

    以莲花山脉南支、莲花山脉北支、东江、滨东江农业区 组成的“两山一水一农带”作为深圳都市圈发展的自然格局 框架,顺应茅洲河流域、巍峨山、石马河谷、淡水河谷、大 亚湾等自然单元构建区域连通的生态网络。贯通深莞惠交界 地区的蓝绿廊道,缝合联系两山间重要的生态资源。在东江 滨水等水源充分、土壤肥沃地区集中集约建设高质量耕地。 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建立全域覆盖、分类管理的生态环境分 区管控体系。

    (二)重点建设“一河一山一谷一径一湾一源”

    17

    近期重点以各市边界地区地理单元为载体,打造“一河一山一谷一径一湾一源”生态产品。“一河”即茅洲河碧道, 加强茅洲河与周边镇街衔接,建设涵盖松山湖连海步道工 程、长安绿道之城、滨海湾片区山海径等的茅洲河碧道。“一 山”即环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推动生态屏障协同治理、 加强环山平台连接、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徒步、自然教育和森 林康养功能。“一谷”即石马河谷,加强石马河流域水环境 治理,与区域碧道建设结合共建饮水思源径,通过河流上游 的水系上溯,维育联通山-水库-河流-城镇的自然生态框架。 “一湾”即大亚湾,保护海龟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海洋 生态园、珊瑚群、沙滩等重要生态资源,协同发展帆船基地、 港口、石化区等产业平台,推进考洲洋等海湾生态环境综合 治理,分类梯次推进大埕湾等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一径” 即淡水河-西枝江饮水思源径,打造东江饮水思源径碧道南 线,依托淡水河,以炳坑水库、大山陂水库、铜锣径水库为 起点,串联龙岗区、坪山区、惠阳区经西枝江至东江干流, 重点打造深圳现代都市示范碧道、东江饮水思源生态长廊、 岭南田园水乡碧道(东岸段)、环湾滨海碧道等省级骨干特 色碧道。“一源”即东江水源,切实保护东江水资源,优化 东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推进深汕合作区明溪水库工 程建设,谋划推进深圳市东江取水口上移工程和东江流域水 安全保障提升工程。

    18

    6.深圳都市圈生态格局指引图

    三、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

    (一)构建“三横四纵”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围绕深圳都市圈多中心分布式的空间结构,以高速铁 路、城际铁路、市域(郊)快线的复合交通走廊为骨架,形 成“三横四纵”的网络综合交通格局。

    “三横”:第一圈层以深圳轨道 25 号线所形成的环线 与深珠通道-南坪高速-盐排高速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为一 横,是串联深圳都会核心区核心功能与疏解过境交通的主要 通道。第二圈层以深圳轨道 18 号线快线与深圳外环高速形

    成的综合交通走廊为二横,是串联深圳外围 5 个新城与重点 平台的主要交通通道。第三圈层则以中南虎城际(规划)与 常虎高速延长线-佛莞高速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是串联东 莞南部九镇的主要交通通道。

    19

    “四纵”:自西向东分别是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东部谷地走廊和东部盆地走廊。其中,西部沿海走廊是 以深圳 20 号市域快线和穗莞深城际为支撑,结合原有的莞 太路、广深高速、沿江高速形成复合交通走廊,串联深圳中 心区-宝安-滨海湾。中部隧洞走廊由于山脉宽度的影响,该 地区传统的道路通道较少,基本形成以南光-龙大高速、深 13 号市域快线(规划)、深莞增城际(规划)的复合走廊, 串联深圳中心区-光明-松山湖。中部谷地走廊是结合石马河 谷地形,利用现状广九铁路、东深公路,叠加常龙城际(规 划)和深圳 22 号线形成的复合走廊,串联深圳中心区-龙华-东莞东南板块。东部盆地走廊由于莲花山脉两支形成长度 超过 10 公里的山脉阻隔,轨道通道有限,依托深汕高速、深汕高铁、深圳轨道交通 14 号线形成的渡河交通走廊,串 联深圳中心区-龙岗-惠阳。

    统筹跨界主次干道和城市轨道,推动建设时序、道路等 级、设计标准等衔接,重点梳理东莞南部九镇、惠州惠阳与 深圳宝安、光明、龙华、龙岗、坪山五区的交通对接,形成 合理、便捷高效的边界综合交通网络。

    (二)强化协作分工的“轴辐式”枢纽格局

    构建与分布式区域发展结构匹配的轴辐式铁路枢纽格 局。深莞惠中心区布局 9 个轨道主枢纽,发挥主城区人流集散的功能。其中,深圳布局 5 个,分别为深圳北站、深圳站、西丽站、深圳机场站以及坪山站;东莞布局 2 个,分别为东莞东站、第二高铁站;惠州布局 2 个,惠州站、惠城南站。

    20

    在人口与经济活跃的东莞、惠州和深圳相邻地区,通过设置虎门站、滨海湾站、塘厦站、光明城站、平湖站、惠州南站 6 个临界次级枢纽,与主枢纽形成高效的轴辐式结构分担主 枢纽压力,支撑东莞滨海湾、深圳会展海洋新城、东莞松山 湖、深圳光明科学城、塘厦、平湖北、大运新城、惠阳以及 大亚湾等关键分布式节点。其余地区结合松山湖、常平、龙 岗、平湖等轨道交汇地区形成 11 个次一级铁路枢纽。

    (三)加快重大海空交通设施协同建设强化深莞惠海空枢纽资源整合,提升面向“一带一路” 倡议等国家战略的服务能力。构建以深圳港为国际航运枢 纽,东莞港、惠州港共同支撑的都市圈港口群,以深圳西部 港区、盐田港区为龙头,以深圳平湖、东莞、惠州等内陆港 为补充的,以平湖南-盐田港区专用铁路为通道的组合港体 系。以深圳机场为主枢纽,联动惠州机场的深圳第二机场功 能,协同打造深圳都市圈高品质创新型国际门户枢纽。近期 加快完善深圳机场面向亚太、辐射全球、衔接“一带一路” 国家航线网络,拓展国际全货机航线,形成适应国际航空枢 纽建设要求、与都市圈门户机场相协调的国际航线、航班时 刻和国际航权配置;加快惠州平潭机场改扩建工程,预留机 场扩容空间,建设惠州千万级干线机场。

    21

    7.深圳都市圈轨道交通结构指引图

    8.深圳都市圈道路交通结构指引图

    22

    四、公服设施领域协调指引

    (一)构建都市圈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1+2+N”的深圳都市圈公共中心体系。包括1 都市圈级公服主中心:由深圳主城区构成,协调联动香港北 部都会区提供区域与都市圈级的公共服务功能,是国际交往 与区域高等级公共服务集聚地区。2个都市圈级副中心:由 东莞中心区和惠州中心区构成,提供地区性公共服务功能, 是东莞、惠州两市文化、医疗、教育、体育资源最集中的地 区。N个重点平台与区县公服中心:由原深圳特区外的宝安、 光明、龙岗、大运、龙岗等城市重点平台,东莞滨海湾、松 山湖、东南板块和惠州惠阳、大亚湾、仲恺构成,是区域经 济发展最活跃、人口集聚最为集中地区,也是目前深圳都市 圈公共服务体系短板最明显地区。规划重点建设培育共建共 享的 N 个公共服务中心,扭转当前相对错配的梯度格局。

    (二)补齐深莞惠边界地区公服短板

    结合边界地区发展特点,提出特色公共服务和基础公共 服务两种共建共享策略。一是在海洋会展城-滨海湾新区和 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等地区,深圳、东莞均已各自谋 划市级服务核心,可借助茅洲河生态廊道、中部隧洞走廊建 设、黄江城市更新等契机,共同谋划特色公共服务设施,强 强联合。二是在凤岗-平湖、大运和坪山-惠阳地区,尚未形 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服务中心,可充分借用深圳优质公共服 务资源,通过东莞、惠州提供土地资源与硬件配套、深圳提 供技术平台与人才团队的模式,探索教育、医疗、体育等基

    23

    础公共服务设施跨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边界地区高标准的公共服务协同示范区。

    五、产业领域协调指引

    (一)构建多中心现代服务体系

    以深莞惠中心区为核心,构建多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体 系。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深圳、香 港金融服务和专业产业服务优势,以深圳前海、福田、罗湖、 南山为主中心,东莞和惠州主城为副中心,形成金融服务、 生产性服务、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体系,持续推动制造业 集群、科技创新平台和现代服务中心深化合作,通过区域协 同、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布局促进价值链整体跃升。

    (二)沿走廊培育跨市域的产城融合节点

    依托四大交通走廊与轴辐式枢纽体系,构建湾区级产业 科技创新功能节点,沿深圳-东莞和深圳-惠州边界,自西向 东构建湾区科创头部企业与现代服务业节点、国家综合性科 学创新中心节点、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与湾区先进制 造产城融合节点。

    深圳会展海洋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国家现代服务业与 头部企业节点。发挥临空向海的区位优势,统筹布局新一代 信息技术、智能终端、海洋经济、总部经济、科技服务、高 端商务、时尚创意等高端高新产业,形成高端产业与高品质 都市空间协同发展的产业组团,加强与前海平台联动,共同 打造国家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头部企业总部基地。

    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

    24

    节点。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

    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 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联动滨海湾新区、西丽 湖国际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 力的原始创新高地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 区。

    塘厦-平湖北/坂雪岗-大运新城: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 节点。依托深圳华为、富士康等制造业总部优势,开展“卡 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引领资源辐射,加强产业创新协同发 展,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产 业方向,联动惠州仲恺、河源高新区,建设世界级战略性新 兴产业基地。

    坪山-惠阳-大亚湾: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形成 深惠融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工业 4.0 业集聚地区以及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产业策源地。依托坪山比 亚迪、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协同惠阳、大亚湾和深汕特别 合作区,主要发展电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形成区域协同、 分工明确的空间产业链布局。

    沿东莞-惠州边界,重点构建潼湖-常平智慧产业新城节 点。把握潼湖生态智慧区和常平城市副中心,以建设智能制 造高地和现代产业新城为目标,加快推动常平香港城、中韩

    (惠州)产业园起步区、潼湖科学城、东莞东站枢纽、银瓶 高端装备产业基地等片区开发建设,构筑支撑莞惠产业发展 的重要脊梁。

    25

    珠西都市圈

    一、空间格局

    构建“一极三核多节点、内联外接多轴带、蓝绿网络高 品质”的“多中心环布式”都市圈结构。“一极”是珠海中 心城区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三核”是中山城区(包括 火炬区、翠亨新区等)、江门城区(包括江门高新区等)、珠 海高栏港与江门银湖湾等形成的三个发展核,提升一极三核 发展能级,承载区域高端功能。“多节点”包括珠海、中山、 江门等重要城市和产业功能平台,逐步启动建设珠海鹤洲市 级中心,以功能平台参与区域竞合。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 公里“黄金内湾”,加强珠西都市圈与广州、深圳等城市联 系。依托深中通道、深珠通道、港珠澳大桥,构建珠江东西 两岸融合发展轴;沿西江打造高质量发展带,沿海岸带打造 创新集聚走廊。以蓝绿网络共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提升生态价值转化水平,为都市圈提供高水平的生态安全保 障及高品质的休闲共享功能。

    26

    9.珠西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图

    二、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领域协调指引

    (一)共护“江海绿核,多廊多节点”生态安全格局

    共护“江海绿核,多廊多节点”生态安全格局。“江” 是指西江、潭江干流及支流等构成的大江大河生态带,“海” 是指都市圈陆海交界区域构成的沿海生态带,包括沿海岛群 与海湾,结合美丽海湾保护建设任务分类梯次推进中山市逸 仙湾,江门市银湖湾、镇海湾,珠海市东澳湾等海湾生态环 境的综合治理,强化滨海资源的综合保护与利用。;“绿核” 是处于区域发展极核之间,由五桂山、古兜山、黄杨山、凤 凰山、磨刀门湿地等构成的区域生态核心;“多廊”是以珠 江入海口门水道和重要支流构成的主要水生态廊道、以重要 灌溉渠、排洪渠构成的组团水生态廊道和以区域线性绿地构

    27

    成的区域连接绿廊,重点打造岭南田园水乡碧道(西岸段)、潭江侨乡碧道、环湾滨海碧道等省级骨干特色碧道。“多节 点”以自然保护地为主体,纳入湖泊、水库、湿地、河口地 区、大型城市公园等关键生态节点。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建 立全域覆盖、分类管理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二)共育复合生态韧性缓冲带

    针对流域、城市和海岸三个层面共育都市圈韧性安全体 系。流域层面结合上游水库调蓄与干流堤防达标加固、险工 险段防护工程共建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重点加快建设大湾区 堤防巩固提升工程,重点统筹珠海上冲、前山片区与中山坦 洲等跨界地区防洪排涝标准,加强重点涝区协同整治;城市 层面针对易发风暴潮及地质灾害区域,优化城镇产业布局, 重点治理中山东部南部、江门东南部、珠海中东部等城市易 涝地区;海岸层面通过海堤加固达标、生态海堤建设提高海 岸风险抵御功能,重点加强都市圈东部与南部海堤建设,构 建红树林、沙丘、海堤、防风林复合海岸防护系统。

    (三)协调跨区域用水治水

    推动都市圈供水一体化,超前谋划区域水资源配置工 程,重点推进珠中江供水一体化工程和澳门珠海水资源保障 工程,多途径保障区域供水安全。共同做好饮用水源保护, 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周边污染源管制力度,制定不同风险 源应急处理方案,确保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中珠携手加 强前山河流域综合治理,制定负面清单,加强对主干河流两 侧土地用途管制,优化前山河流域中珠联围群闸联合调度机

    28

    制。都市圈交界城市以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海湾和近岸

    海洋污染的联防联治为突破口,推进两地生态环境治理,协 同保护,区域防灾减灾协作。

    10.珠西都市圈生态格局指引图

    三、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

    (一)轨道交通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建设,打通都 市圈对外高铁大通道,积极推进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等 项目研究与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城际铁路网络,织密都市 圈城际轨道网,促进珠中江地区快速联系,加快推进中南虎 城际、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云江城际、珠阳城际等项 目研究与建设,鼓励发展市域(郊)铁路。一体化推进城市 轨道建设,加强都市圈三市间城市轨道统筹规划和互联互 通,支持珠中江联合申报地铁建设。优化轨道交通枢纽布局,

    29

    强化江门站、珠海中心站(鹤洲)珠江西岸轨道客运交通枢纽地位,强化江门北站珠江西岸轨道货运交通枢纽地位。

    (二)港口航运

    推进港口群一体化建设。优化都市圈沿海港口群发展分 工,发挥珠海港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作用,突出其在都市圈 内的引领地位,加快中山、江门、阳江等港口协调发展。充 分发挥高栏港区区域服务功能,与江门港新会港区、广海湾 港区和阳江港海陵湾港区联动发展,协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世界级港口群,构建高效联通港澳、集聚珠江西岸要素资源 的载体。完善多式联运的港口集疏运通道,积极推进都市圈 港口“江海联运”,构建都市圈“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

    (三)高快速路

    优化都市圈高速公路网。形成“六横八纵”1高速公路网 格局,推进深南高速、南新高速、金海高速、中山东部外环 高速、中山西部外环高速等项目的研究与建设,加快建设黄 茅海通道,用好港珠澳大桥,研究预留深珠通道、穗深通道 等跨江通道,强化都市圈内高速公路网与跨江通道衔接。强 化交界地区路网衔接,统筹跨界路网建设时序和建设标准, 推动公路畅通工程,加快构建高效畅达的区域一体化公路网

    1.“六横”:指广中江高速-狮子洋通道、中江高速、中开高速-深中通道-沈海高速、深圳经

    珠海至南宁高速公路(深南高速)、西部沿海高速、港珠澳大桥西延线-港珠澳大桥-大屿山公路。 “八纵”:京珠高速、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南沙支线)-东新高速、广珠西线高速、中山西环高 速、江珠高速、银洲湖高速、新台高速-南海至新会高速、广台高速。

    30

    络。依托深中通道-中开高速、港珠澳大桥-香台高速-黄茅海大桥、广澳高速、沈海高速-银湖湾高速打造“井字型”高 +快速+轨道复合交通发展廊道。

    11.珠西都市圈交通结构指引图

    四、公服设施领域协调指引

    (一)提升区域级高端服务供给能力

    推动珠西都市圈各城市实施城区“强中心”行动,重点 加强区域级教育、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区首位 度与辐射水平。谋划预留翠亨新区、鹤州新区、滨江新区等 重点发展地区的区域级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围绕轨道站点推 动站城一体开发,推动高端功能向站点集聚。推进都市圈内 高等教育及科研机构、国际教育资源科学合理规划建设;推 动现有大型体育场馆、中心改造升级,围绕各城市体育优势, 打造一批现代化、专业性的体育场馆集群和综合体。

    31

     (二)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示范区

    以珠海为引擎推动跨界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在 中山翠亨新区、珠深合作示范区探索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跨 界生活服务设施共享示范区,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 服务一体化,实施图书馆、博物馆等“一卡通”,打造“30 分钟生活圈”。高标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在珠中、中江、 江珠交界处的人口密集地区,探索联合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至少布局 1 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促进中山坦洲-珠海前山 共建跨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示范区,提供覆盖全年龄段 公共服务保障。推进中山西北部-佛山顺德-江门东部共建共 享跨界公共服务设施示范区。

    五、产业领域协调指引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高水 平建设珠海-江门、中山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聚焦高端装 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 高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打造高品质现代化工业载体和高科 技产业发展空间,培育大湾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强珠江口 西岸现金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并与珠江口东岸电子信息产 业带融合互补,主动承接珠江口东岸产业拓展转移,打造大 湾区创新走廊重要产业承载区。

    32

    汕潮揭都市圈

    一、空间格局

    汕潮揭都市圈空间拓展模式为多中心环布式,以廊道式 交通通道串联,打造“紧凑型组合城市+开敞型区域”都市 圈空间形态。

    构建“一核两轴两带”的培育核心格局。“一核”即汕 头、潮州和揭阳主城区组成的组合核心区域,该区域是汕潮 揭都市圈区域功能重组和集聚新型都市圈功能的重点区域。 “两轴”即沿海发展轴和汕揭梅发展轴,沿海发展轴依托广 汕高铁、汕漳高铁、宁莞高速公路、广东滨海公路、厦深铁 路、沈海高速公路,向西串联潮阳、潮南、揭阳粤东新城, 形成临港产业、商贸服务、装备制造、能源保障、滨海旅游 为主题的都市圈协同发展轴;汕揭梅发展轴,依托梅汕铁路 等通道打造梅州连通都市圈的经济走廊,形成以城市功能协 作和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交融的协作轴。“两带”即榕江生 态带和韩江生态带,依托榕江、韩江两大跨区域廊道,形成 上下游统筹协调的流域协同发展格局。

    构建“一湾一岛五江一绿心”的品质提升格局。“一湾” 即环汕头湾,通过提升汕头湾两岸城市空间品质,打造新的 名片地段,展现汕头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形象魅力。“一 岛”即南澳生态岛,通过重点地段提升和配套功能完善,将 其建设成多功能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旅游度假区。“五江”韩 江、榕江、练江、龙江、黄冈河水系。“一绿心”即以桑浦

    33

    山和牛田洋为主体,整合和挖掘桑浦山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特色,推进桑浦山和牛田洋生态修复,建设都市圈生态绿心。

    12.汕潮揭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图

    二、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领域协调指引

    (一)构建“一屏一带四湾五水多斑”生态保护格局构建“一屏一带四湾五水多斑”的生态保护格局。“一 屏”即莲花山-凤凰山-大北山-大南山-南阳山生态屏;“一带” 即海岸带;“四湾”即神泉湾、海门湾、莱芜湾、拓林湾;“五 水”即韩江、榕江、练江、龙江、黄冈河水系;“多斑”即 桑浦山自然保护区、韩江鼋、花鳗鲡自然保护区、西澳岛黄 嘴白鹭自然保护区、澄饶联围、牛田洋、海门湾和罗溪河等。 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建立全域覆盖、分类管理的生态环境分 区管控体系。

    34

    (二)协同推进联围生态修复

    统筹岸线功能和共建生态绿心。一是统筹岸线功能,划 分为生态、生活和生产三类岸线功能;二是通过新建污水处 理厂和农村污水设施,将淤泥集中处理、有效利用;三是结 合中心湖建设和高沙红树林保护区,打造滨海旅游生态湿地 公园。

    (三)协同推进三江流域整治

    跨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岸上岸下协同修复。一是强化韩 江源头区和重要水源地保护,加大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 建设力度,控制水土流失下泄的泥沙,减轻洪涝灾害;二是 在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湿地等 重点区域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推进岸上岸下生态保 护修复,连通河涌水网,分类梯次推进青澳湾等美丽海湾保 护与建设;三是推进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实施龙 颈水库扩容工程,形成丰枯调剂、多水源互补、可持续利用 的供水保障体系。四是实施韩江干流治理工程,推进中小河 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生态海堤建设工程,增强防洪 减灾能力,重点打造韩江潮客文化长廊省级骨干特色碧道。

    35

    13.汕潮揭都市圈生态格局指引图

    三、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

    (一)构建“核心-圈层-放射”的交通网络格局

    加快推动建设粤东城际轨道“一环一射线”项目,形成 三市直连直通,串联各大重点平台地区的核心通道,打造轨 道内环线;加快推进汕头至普宁城际,揭惠铁路等,形成轨 道外环通道。推动高快速路建设,形成圈层式交通环线,依 托潮汕环线高速公路一期、牛田洋快速通道、宁莞高速公路 潮州东联络线形成内环通道;加快建设潮汕环线高速公路二 期、揭惠高速公路、南澳联络线一级公路形成二环通道;推 进宁莞高速公路、揭普高速公路、潮惠高速公路、大潮高速 至潮州港金狮湾港区延长线等构建三环通道。推进广汕汕高 铁、汕漳高铁、广河客专联络线等高速铁路及大潮高速、梅 潮汕高速等高速通道建设,串联核心圈层与外围区县的产业

    36

    集群,实现腹地向内陆扩张。

    (二)交通枢纽

    构建“两主四辅”客运枢纽体系。提升潮汕站、汕头站 枢纽能级。加快汕头高铁站建设,引入粤东城际、汕汕高铁、 汕漳高铁、厦深铁路,打造多式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 推进潮汕站改造提升,增加站房容量,提升服务能力。加快 推进汕头南站、潮南站、粤东城际揭阳站、汕汕铁路惠来站 建设,加快推进汕头东站、饶平南站等未明确站点的选址建 设。

    拓展揭阳潮汕国际机场航线数量,大力开拓东南亚、东 北亚和中东航线,把潮汕机场打造成为链接中国内地与亚洲 主要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空中节点。

    (三)港口体系

    加快以汕头港为骨干支撑港口,潮州港、揭阳港为地区 性重要港口的粤东沿海港口群建设。汕头港重点推进临港工 业及装备制造业,增加国内外集装箱班轮航线,打造粤东枢 纽港和对外贸易中转港,发挥区域性领头枢纽港口作用;揭 阳港强化专业港功能,构建成品油和液体化工产业体系,打 造世界级石化港区。潮州港以能源、集装箱喂给运输为主, 预留公共物流码头,打造广东省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和综合 型特色港口。

    (四)高快速路网

    重点共建都市圈内环走廊、中部地区跨市环形走廊和通 勤圈外环走廊。协调牛田洋快速通道,联通潮汕环线高速公

    37

    路一期、宁莞高速公路潮州东联络线,形成汕潮揭都市圈内环走廊;打通揭阳市境内潮汕环线二期段,协调三市境内南 澳联络线道路等级,形成汕潮揭都市圈中部地区跨市环形走 廊;以潮汕环线高速北延至汕昆高速,再往东接入潮漳高速 和沈海高速,形成汕潮揭都市圈通勤圈外环走廊。

    14.汕潮揭都市圈交通结构指引图

    四、公服设施领域协调指引

    (一)提升以汕头为主体的区域级高端服务供给能力

    重点加强区域级教育、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推进高等 教育及科研机构;打造一批国际化、现代化、研究型医院及 健康服务中心;推动现有大型体育场馆、中心改造升级,打 造一批国际级、现代化、专业性的体育场馆集群和综合体。

    (二)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机制

    38

    鼓励汕头的金平区、龙湖区等地区结合医疗、教育及养老等优势资源,在潮州、揭阳通过建立分院、合作共建等多 种方式,带动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建立公共服务 信息平台,整合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信息,探索建立公共服 务设施共建共享机制。

    五、产业领域协调指引

    (一)产业格局

    构建“1122”的圈层式产业格局,即“一脊一带两核两 环”。“一脊”为现代城市综合服务脊,依托汕揭城际、梅汕 高速、梅潮高速等通往梅州方向的交通廊道,深入拓展海陆 现代服务业发展腹地,打造成为支撑汕头市高端商务、科技 创新发展及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腹地的脊梁;“一带”为深 汕沿海创新经济发展带,结合深圳与汕头对口帮扶的合作机 制,依托广汕铁路、汕汕高速、粤东城际等重大交通设施建 设,促进形成“深圳-汕头”及融湾融深双向对流的沿海创 新经济走廊;“两核”为汕头东海岸中央商务核心区、潮州 高铁新城核心区,分别打造成为都市圈现代综合服务核和高 端装备制造集聚核;“两环”为汕潮揭临港空铁合作环、省 市共建现代产业合作环,分别形成三市临港产业分工协作和 省市现代产业合作集聚区。

    (二)打造都市圈级产业协作平台

    打造汕潮揭临港空铁经济合作区和省市共建现代产业 示范片区,建设成为 2 个都市圈级产业协作平台。其中,汕 潮揭临港空铁经济合作区依托高铁新城、东山湖现代产业

    39

    园、临空产业园 3 个都市圈产业平台以及若干个市级产业平台,打造成为促进汕潮揭都市圈建设的首要合作平台;省市 共建现代产业示范片区依托东海岸中央商务区、澄海六合现 代产业示范片区 2 个都市圈级产业平台以及若干个市级平 台,加快推进汕头市大型产业集聚区发展,打造成为深圳与 汕头对口合作、沿海科技创新带建设的重要载体。

    (三)打造市级产业协作平台

    依托汕潮揭临港空铁经济合作区建设契机,推动揭阳滨 海新区粤东新城及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揭阳高新区等市级产 业平台建设。其中,揭阳滨海新区粤东新城高标准建设成为 省级新城新区,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石化产业 基地、粤东产业升级带动区,揭阳高新区(含高新区核心区、 揭东经济开发区、中德金属生态城、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等) 建设成为带动揭阳市乃至跨区域发展的国家级高新区。

    结合省市共建现代产业示范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广澳国 际商贸港区、龙湖现代产业园区、牛田洋科教创新区等市级 产业平台建设。其中,广澳国际商贸港区打造成为围绕汕头 华侨试验区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平台,龙湖现 代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汕头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牛田 洋科教创新区建设成为汕头市重要产业科创平台,成为集科 研、教育、孵化、创新创业、特色小镇为一体的粤东科学城。

    40

    湛茂都市圈

    一、空间格局

    构建“双核两廊多节点”的多中心分布式结构。其中, “双核”即湛江、茂名两市中心城区,重点提升辐射影响力。 “两廊”包括以广湛客专、深湛铁路、高快速路等串联两市 中心城区、湛茂空港经济区、湛江临港大型产业集聚区等形 成的新兴产业带,以及由高快速路、滨海旅游公路等串联滨 海旅游资源、重点平台形成的特色滨海服务带。外围培育节 点包括湛江临港大型产业集聚区、湛茂空港经济区、茂名南 组团(水东湾新城和电白城区)、滨海新区等重要平台以及 吴川、化州等主要城镇。

    15.湛茂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图

    41

    二、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领域协调指引

    (一)构建“两带多廊”自然生态格局

    维育山地屏障带、沿海生态保护带以及鉴江、罗江等河 流廊道构建的“两带多廊”自然生态格局,建立全域覆盖、 分类管理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两带”即山地屏障带 和沿海生态保护带。其中,山地屏障带包含大雾岭、三官山 和鹅凰嶂等山体及鹤地水库、九洲江等水源周边的低丘等, 重点推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保护 修复工程,强化其对都市圈的生态保障作用。沿海生态保护 带包含河口、防护林带、滨海湿地、海湾、海岛以及近海水 域等,重点加强对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雷州珍稀海洋 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徐闻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茂 名虎头山-晏镜岭防护林等区域的保护修复,发挥陆海交互 带的缓冲作用,维护海岸带生态安全。“多廊”主要包含鉴 江、罗江、沙琅江-袂花江、雷州青年运河、九洲江和南渡 河等六条河流生态廊道,开展水生态健康保护、水环境容量 提升、生态要素流通畅通等工作,重点打造鉴江画廊魅力蓝 湾省级骨干特色碧道。

    (二)提高区域水源涵养能力

    统筹湛茂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采 取封育保护、林分改造、布设生物隔离带、治理矿山、营造 水土保持林和种草等举措,推进湛茂北部小流域水土流失治 理。加强高州水库集雨区、云开山自然保护区、林洲顶自然 保护区重要生态斑块内农业污染治理、幼林抚育、低效林改

    42

    造、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提高区域水源涵养能力。

    (三)统筹治理流域污染

    协调鉴江流域畜禽养殖污染,强化鉴江、小东江流域生 活、养殖和工业复合型面源污染治理,重点推进白沙河、三 丫江、小东江市区河段整治等工程,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 造和污水管网改造工程。

    (四)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工程体系

    推进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建设,推进高州水库灌区 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形成区域江库连通、相互补给、 联合调度的多层次供水网络。重点针对雷州半岛地区三个地 下水超采区(赤坎、霞山、硇洲岛),完善地下水管理制度 框架。实施鉴江干流治理工程,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 库除险加固,完善水利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五)探索沿海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新模式

    加强湛江市金沙湾、博茂港湾等美丽海湾保护建设,保 护修复水东湾、博贺湾海岸带沿线滨海湿地,寨头河口、二 洲岛、三洲岛等地红树林,森高避风塘生态海堤以及晏镜岭——第一滩砂质海岸和后方防护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 强雷州半岛海岸线南禾联围、巴林联围生态化海堤建设,构 建沿海防护林体系。推进中华白海豚、中国鲎等珍稀濒危物 种及其生境保护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雷州半岛西部 红树林、流沙湾海草床、徐闻珊瑚礁、徐闻和雷州热带雨林 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营造良好鸟类栖息地环境。

    43

    16.湛茂都市圈生态格局指引图

    三、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

    (一)区域轨道交通

    加快完善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合浦至 湛江高铁前期工作,谋划推进广湛高铁与深南高铁茂名至岑 溪连接线、湛江至海南高铁选线建设。研究利用深茂铁路提 供城际列车服务,强化都市圈核心组团与湛江吴川机场的联 系。持续推进博贺疏港铁路建设,研究预留河茂铁路西延线、 合湛铁路、粤海铁路乌石支线疏港铁路、茂名港铁路博贺新 港区专用线、博贺疏港铁路吉达支线、深茂铁路茂名站至广 湛高铁茂名南站联络线选线通道。

    (二)高快速路系统

    构建内联外通的高快速路系统。加快推进湛江至南宁、

    44

    阳春至信宜等区域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落实深圳至南宁高速茂名段、容县至信宜高速选线。加快推进吴湛高速、化 州至北流、茂名至吴川高速、玉湛高速雷州支线、湛徐高速 乌石支线、茂名港高速延长线、郁南至阳西高速等新建工程。 强化高速公路与产业园区、港口、铁路货运场站的有效衔接。 加强都市圈跨界快速路联系,构建复合交通廊道。重点研究 推进 G207 与茂化快线-茂东快线-吉港大道的联通,湖光快 线-调顺快线-G228改线-青年大道快速化改造,G228-海东快 线-乐山路快速化改造,湛江吴川机场与化州机场大道、S284 的联通,由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形成两条串联都市圈中心城 区、区域航空枢纽的复合交通廊道。

    (三)航空枢纽

    共建区域性航空综合枢纽。高水平谋划建设湛茂空港经 济区,实现空铁联运,共同打造粤西国际门户和区域物流枢 纽。

    (四)港口航运

    大力推动粤西港口群协同发展。整合湛茂港口资源,建 设湛茂港口群,以湛茂港口群及现代化集疏运体系为突破 口,全面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强化湛江港作为全国沿 海主要港口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功能,以能源、原材 料、集装箱和跨海峡客货运输为主,积极拓展邮轮客运功能, 重点推进霞山港区、东海岛港区、宝满港区、廉江港区建设; 提升茂名港作为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口功能,以成品油和化 工品运输为主,重点推进博贺新港区、吉达港区、博贺渔港

    45

    建设。

    17.湛茂都市圈交通结构指引图

    四、公服设施领域协调指引

    (一)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构建“双核六心九支点”的都市圈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强化湛江、茂名中心城区双核。以湛茂空港经济区、吴川高 铁新城、湛江东海岛、雷州(奋勇)、茂名南组团(水东湾 新城和电白城区)、茂名高新区、茂名滨海新区为依托,打 造七个都市圈级公共中心。构建廉江城区、吴川城区、遂溪 城区、徐闻城区、安铺-横山、粤桂北部经济合作区、高州 城区、化州城区、信宜城区等市县级公共中心在内的九大支 点。

    (二)跨界公服配套

    46

    统筹湛茂空港经济区公服配套。围绕湛江吴川机场枢纽,协调两市资源投入,统筹湛茂空港经济区规划建设,合 理高效配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三)两市创新资源共享

    以高铁枢纽为核心引导创新资源集聚与外溢。依托湛茂 科研机构基础优势,以湛江北站为核心,湛江西站与湛江东 站为拓展节点,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服务业规模集聚, 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与辐射带动能力的科技创新服务核心; 以茂名南站为核心,以快速轨道交通为纽带加强与湛江科创 合作,建设创新服务平台,培育湛茂创新合作区。

    五、产业领域协调指引

    (一)保障重点产业平台建设

    合力共建核心产业集群和产业合作平台。依托湛江临港 大型产业集聚区、茂名滨海新区等核心产业平台,对接服务 海南自由贸易港,合力共建石化等核心产业集群。合力共建 湛茂空港经济区,完善空港保税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综合物 流、商贸、航空配套服务、高端制造等,建立空港一体化产 业格局。

    (二)共建高标准特色滨海旅游服务带

    打造滨海黄金旅游带。依托滨海旅游公路,开通旅游公 共交通专线与海岸带邮轮游艇线路,形成三日行程可覆盖的 湛茂黄金旅游线路。打造湛江湾生态休闲服务核心与水东湾 滨海旅游服务核心。

    47

     

  • 

    热门写字楼租售

    联合广场
    单价:/平米/月→总价:出售:506万
    出租面积:出售:298平米 

    大百汇广场 开发商出租
    单价:199/平米/月→总价:437800
    出租面积:2200平米 开发商直租

    卓越世纪中心 开发商出租
    单价:120/平米/月→总价:20160
    出租面积:168平米 免佣出租

    金地中心租赁中心
    单价:199含税/平米/月→总价:164374
    出租面积:826平米 开发商 出租

    卓越城 开发商出租
    单价:99/平米/月→总价:31680
    出租面积:320平米 物业管理处

    新浩e都 开发商出租
    单价:145/平米/月→总价:86420
    出租面积:596平米 开发商出租

    富德生命保险大厦 开发商 出租
    单价:190/平米/月→总价:559740
    出租面积:2946平米 开发商 直租

    平安金融中心
    单价:360/平米/月→总价:看公司资质
    出租面积:681平米 免佣出租

    太平金融大厦
    单价:208/平米/月→总价:443664
    出租面积:2133平米 开发商 出租赁

    皇庭中心 开发商出租
    单价:198/平米/月→总价:78804
    出租面积:398平米 不收任何费用

    汉国中心 开发商 租赁中心
    单价:168/平米/月→总价:31584
    出租面积:188平米 开发商 出租

  • 返回顶部
  • 返回新闻列表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更多热门新闻
    2018年09/07 22:16
    2023年11/03 16:25
    2020年11/27 23:40
    2023年11/19 00:12
    2021年05/02 10:56
    2020年04/30 20:06
    2023年06/03 17:31
    2023年10/13 00:12
    2024年01/11 23:59
    2023年09/07 12:51

    推荐写字楼 出租

    联合办公:共享空间

    单价:50/平米/月
    出租面积:12平米
    总价:600/月 公司直租
    大百汇广场 开发商 出租售

    单价:199/平米/月
    出租面积:2100平米
    总价:417900/月 开发商 出租售
    卓越世纪中心 开发商 出租售

    单价:186/平米/月
    出租面积:1995平米
    总价:371070/月 开发商 出租售
    卓越城 开发商 出租售

    单价:99/平米/月
    出租面积:320平米
    总价:31680/月 开发商 出租售
    皇庭中心 开发商 出租售

    单价:290/平米/月
    出租面积:268平米
    总价:77720/月 开发商 出租售
     
    版权所有:深圳市陆壹捌捌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755-61967921 邮箱:abc@61889vip.com
     通讯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金田路与福华路交汇处金中环商务大厦群楼108C ICP备案号:粤ICP备16012531号